1908年,年仅13岁的潘玉良被舅舅卖入红楼。妈咪不屑一顾:“这大脸盘,厚嘴唇,嘴唇厚,怎么接客,我收不了。”潘玉良一听,竟扑通跪了下来:“求您收下我吧!我什么都会做,当个使唤丫头也行!”
潘玉良本来姓“张”,她的命真的是太苦了,1岁丧父,8岁丧母,无依无靠的她在9岁被舅舅收留,可不幸的是舅舅一身赌债,就打起了潘玉良的主意,把她卖给了红楼,妈咪在她的恳求下收下了她,那年,她才13岁。
刚开始她年纪小,并不知道红楼是什么地方。随着年纪的增长,她懂得多了,就想逃离这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但多次想逃都被抓了回来。
潘玉良长得丑,没人翻她的牌,妈咪不能白白养着她,便请专人训练她弹曲吟唱,没想到悟性极高的潘玉良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楼艺人。
这时,潘玉良命中的贵人悄悄地向她走近,这个人就是新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
潘赞化刚刚履新,商会不断拉拢潘赞化,在宜春院设宴为他接风。虽然潘赞化为官清正,但有些场面应酬也不好推脱,就前去赴约。
席间,请来潘玉良弹曲唱歌助兴,潘玉良弹唱了一曲《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慷慨苍凉的唱词让潘赞化心头一颤:“如此人才,怎能屈身红楼?”
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听说了潘玉良的遭遇,潘赞化更为同情,潘玉良也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冥冥中仿佛抓住了转变自己命运的稻草。
两个人渐渐熟悉,萌生情愫,潘赞化不顾世俗眼光,便替她赎了身,又娶了她,潘玉良为感激他,便将自己的姓改为“潘”!
生活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没有让潘玉良从此过着官太太的生活而沉沦,而是不断地学习进步,这时,潘玉良绘画的天赋显露出来,潘赞化就专门请了一位著名的画家洪野先生教她绘画。
自此潘玉良的传奇艺术人生开始了!
潘玉良一举考中了上海美专,成了中国最早一批学画的女学生。
彼时,上海美专的校长刘海粟icon正大力推广西方画法,为了画好R体,潘玉良对着镜子给自己作画。然而,她的专业和大胆,却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挤,怡春院的经历也让潘玉良经常遭受风言风语。
为专心创作,在陈独秀的帮助下,潘玉良远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icon深造,潘玉良的画作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画作获得了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
1928年,潘玉良一颗报国心,再次回到上海美专任教。期间,关于她的流言蜚语仍然不绝于耳,这让潘玉良再次出国,从此,她和潘赞化分隔两地,中国也成为了她梦中的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潘玉良辗转和潘赞化联系上。然而,动乱、政治运动、重病,加上法国当局不允许她携带作品出境,他始终没有和潘赞化团聚。
1937年,潘赞化给潘玉良的一封情书让人泪目:"六二老妪如少女,摩挲怪兽古雕镌。温柔敦厚仍如昨,文采风流未减前。"可见,62岁的潘玉良在潘赞化的眼中,一如曾经的少女。
1959年,潘赞化去世,潘玉良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已经不在,她也放弃回国。虽然身在巴黎,却至死坚守不入外国籍的底线。
1977年,潘玉良临终前,她拜托朋友:把我的自画像带回去,就当我回国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把她多年的画作,都带回中国。
经数年多方交涉,终于在1983年,将法国巴黎博物馆保存的3000多件艺术作品完整运回中国,收藏在了安徽博物馆。
潘玉良在国内受到了流言蜚语,但她始终怀着一颗报国心,没有加入外国国籍,把所有的作品都献给了祖国,这份拳拳报国心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潘玉良用她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如果命运像踩一只蚂蚁一样将你踩在脚下,即使这样也不要向命运低头,只要不放弃,终有昂首挺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