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创作中,法治题材剧是少有人触碰的类型,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题材的创作难度很高,既要尊重法律的严肃性、真实性,把握好社会敏感话题的边界,还需要在艺术表达上做到让观众喜闻乐见。但,今日#国产法律剧终于支棱起来了#登上微博热搜,原因是一部名为《底线》的电视剧,“很敢拍”“法院人看剧下班了又好像没下班”“很有现实意义”围绕该剧的热议持续发酵。
据悉,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由潇湘电影集团旗下当燃影业主要制作发行,刘国彤导演,费慧君、李晓亮编剧,靳东、成毅、蔡文静领衔主演。剧中不仅塑造了立体、血肉丰满的法官群体,还精心挑选了多个颇具时代性、典型性的案件以此展现法律的温度、尺度和厚度,并起到普及法律知识、倡导公平正义等多重社会价值。《底线》是如何破解法治剧创作难题,成为成为国产法律剧的扛鼎之作,值得分析。
《底线》的第一大亮点在于塑造了立体真实、富有人情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官群像,改变了普通大众往往认为法官非常严肃、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从而有利于提升社会对于法官群体的正确认知与信任感。
剧中以方远、宋羽霏、周亦安等为代表的法官群体不仅拥有强大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富有同理心的美好品质。如身为立案庭庭长的方远在日常工作中,总是不厌其烦地为群众反复解释,当面对家庭困难的当事人时,他也会充分体谅其难处,主动提出为贫困家庭申请司法援助等等。
通过这部剧,我们会发现,作为法律的践行者,法官们审理案件的过程非常复杂,它不能仅仅依靠成文法条,对法官的专业知识、从业经验、人性洞察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法官们要在查清案件事实基础上,充分了解当事人诉求并为化解矛盾提供多种方案,从中挑选出“最优解”,其中既有对法律的坚守,也闪耀着人性的温暖。
在人物塑造的细节上,《底线》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展现法官们鲜活、接地气的一面。如方远在办案过程中常操着一口“长沙味儿”普通话,而他和同事兼老友陈康经常因小事互相斗嘴、拆台,但在大事上始终站在同一立场上;资历较深的法助王姐也是个直爽又爱八卦的人等等。这种风趣、幽默的人物塑造方式使得法官们的形象更加立体、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再者,《底线》也还原了一个真实得甚至有些残酷的法官职场生态。法官和所有“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职场挫折及职业危机,如法官宋羽霏在审判“雷星宇案”时遭受网络暴力,她也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中;作为立案庭庭长的方远在工作中不仅要尽可能调解群众矛盾,还要处理家庭夫妻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不乏焦头烂额的时刻。
正是通过对法官这一群体的真实“立体式”塑造,《底线》加深了观众对于法官这一职业特殊性的理解,让观众对于法院及法官不再陌生,从而有利于增强对于法官以及法律的信任感,减少畏惧感,进而有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
《底线》的第二大亮点,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社会典型案件,既充分体现了公正有力、张弛有度的司法审判机制,也引发了社会大众对相关议题的关注和讨论,出色地发挥了普法教育的作用。
从2019年开始构思,到2020年10月辗转全国各地实地采风,再到2022年2月开机、5月底杀青,在历时3年的创作周期里,《底线》制作团队深入接触了法院工作的细节以及法官们在工作时的状态。《底线》中共有40个案件,是团队在对200余名一线法院工作者采访后,从5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中挑选出来的。虽然案件数量众多,但《底线》巧妙地采用了“大案套小案”的叙事方式,在推进大案进程的同时穿插进各种小案件,交叉叙事。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剧集能够容纳更多典型案件,另一方面也使剧集叙事节奏更为紧凑,提高了观赏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底线》并不是“走马观花”式地记录和呈现一个个单独的案件,而是找到案件的相似处及连接处,由点及面、用辩证的眼光,深度剖析社会问题,如剧集中就通过“李芳凝案”、“符祥案”这两个案件,分别从男女两个视角辩证地展现了“职场性骚扰”相关的司法实践,在对照中触发大众思考。
剧中呈现的大部分案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司法改革进程,如“雷星宇案”,其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话题引发社会热议;而“醉酒坠楼,同桌担责”的案例则将《民法通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底线》还敏锐地关注到了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如第一集中“洛优优案”,就对近年来直播行业的乱象进行了剖析,其中关于网络主播与MCN公司劳动关系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各类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件的解剖,《底线》构成了一次具有现象级影响力的社会普法实践。它让观众看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学习到面对那些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同时也认知到那些构筑社会和谐所必须遵循的法律的底线尺度,正像这部剧集的Slogan所说的那样:“人生难题,总有办法”,法律可以赋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破解难题的办法。
《底线》的第三大亮点是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进行了生动实践,对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三代法官在司法道路上的传承进行了全景式、有厚度的展现。
据电视剧《底线》文学总监王凯介绍:在《底线》剧本创作阶段,面对庞大的人物和案件素材,先写人还是先写事成了一个难题,而当编剧团队将“用人物搭建故事、用案件串联人物”等叙事结构都试过并推翻后,开始意识到“当我们把中国司法进步融入时代背景,才发现我们既不是写人也不是写事,更不是职场小生态,而是如何呈现我国的司法自信,如何做好中国表达。”于是,剧集最后定稿为三代法院人在中国司法改革背景下,在一件件复杂案件的调解和审判中,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的法官群像戏。
剧中老中青三代法官,由于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整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使得他们对于同一案件的判断也不尽相同。如“李芳凝案”中,资历较长的法助王秀芳,出于为李芳凝今后生活考虑建议其撤诉,但在年轻法助叶芯的坚持与鼓励下,李芳凝最终鼓起勇气,洗清冤屈。而剧中老中青三代法官也在一件件案件中,不断进行经验交流及思想碰撞,也因此更加精进业务能力,这也恰恰体现出司法系统内部建设的进化以及新时代法治人在司法道路上的传承与开拓。
剧中也深刻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司法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民法典》施行”“员额法官制”“办案责任制”等在剧中都有具体、生动地展现,不少观众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就剧中出现的法官员额制、立案登记制、法官任职回避制度等进行了拆解分析。
据悉,《底线》从策划到拍摄完成,最高人民法院都全程参与其中,为其提供调研及采风配合。该剧的制作发行方潇湘电影集团及其旗下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也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曾出品创作了包括《大地颂歌》《半条棉被》《国歌》《袁隆平》《那山那人那狗》一大批广受好评的主流电影精品。成熟的团队为《底线》厚重、精湛的艺术品质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底线》将真实性与戏剧化进行了巧妙的结合,用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达宣扬了法律的温度、尺度与厚度,也发挥了普及法律知识、倡导公平正义、传达人文关怀等多重现实意义,为国产法治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本。
— THE END —
主编 | 彭侃
排版 | 欣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