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陶琪剧照)
陶琪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早年跟随袁雪芬学习袁派花旦,唱腔深情悦耳,塑造人物鲜活传神,深受戏迷喜爱。
迄今为止,陶琪已主演了《莫愁女》《秦淮梦》《侯门之女》《八女投江》《李清照》《洞房文武错》《汉宫怨》《桃花扇》《柳毅传书》等众多优秀越剧剧目。
陶琪佳作众多,人品艺品俱佳,先后荣获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1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等知名大奖。
陶琪是如何走上越剧之路的?怎样由一位龙套演员跃升为单位的台柱子?面对媒体,陶琪多次表示:今生最愧对丈夫和儿子。其背后有着怎样催人泪下的故事?
(陶琪《李清照》剧照)
2004年2月20日,上海逸夫舞台。陶琪正在表演新编越剧《李清照》,她唱腔委婉深情,双眼含蓄有神,舞蹈身段优美,观众频频送上热情掌声。
随着剧情推进,陶琪演唱到《李清照·声声慢》唱段,两位配角展开一轴素卷。陶琪提笔润墨,当场在素卷上书写《声声慢》,字体潇洒飘逸,翩若惊鸿,完美实现了演员与剧中角色的高度统一。
台下数千名观众爆发出暴风骤雨般的喝彩声、掌声。大家觉得台上的陶琪就是南宋才女李清照,李清照穿越千年云烟就站在大家面前……
1963年7月5日,陶琪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母亲精通中医是一名赤脚医生,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
(青年陶琪)
陶琪上面有个爱唱爱跳的姐姐,受姐姐影响,陶琪从小爱好文艺,小学、初中都是学校宣传队的骨干。
小女儿上了中学后,陶妈妈添了一桩心病:当时全国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陶琪娇小瘦弱,她舍不得小女儿去农村吃苦。
因此陶琪中学还没毕业,妈妈就让她跟着自己学针灸、中草药配伍,这样女儿将来就能留在身边了。
然而陶琪对中医不感兴趣,70个字的《中医十问歌诀》,她看了一个星期也背不过,一摊开医书就打瞌睡。母亲见状气得直摇头。
(舞台上的陶琪)
1976年,南京越剧团来陶琪的学校招生。当时要从2000名学生中招27人,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陶琪本不想参加考试,老师鼓励道:你要是不去,咱们班就都不敢去了。你去吧,即便考不上也是一种锻炼。
老师这样一说,陶琪顿时没压力了。她轻装上阵,最终凭借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被南京市越剧团录取了。
得知消息,陶妈妈也很高兴,这样一来,女儿就不用去农村当知青了。
从1977年开始,陶琪成为南京市越剧团的一名随团学员。此前陶琪根本没接触过越剧,连道白都听不懂,属于一张白纸。
(竺小招)
她的启蒙老师是竺小招,竺小招1951年出生,母亲是越剧10姐妹之一的竺水招。
陶琪天资聪颖,对音调、节拍天生敏感,很多东西一点就透。竺小招非常喜欢她,经常派陶琪去昆剧院、戏校学习其他剧种的身段、水袖、扇子功。学成归来后,竺小招再让陶琪教其他学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越剧也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不能马虎,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
练习下腰、压腿时,浑身的骨头“咯吱吱”响,大家都疼得眼泪汪汪。不久全国高考恢复,很多学员吃不了学戏的苦,纷纷退学回家备考。
(陶琪早年剧照)
陶琪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继续留在学员班学越剧。
1980年,陶琪从学员班毕业了,南京越剧团组织大家筹备毕业汇报演出。鉴于陶琪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实,老师让她在越剧《莫愁女》中饰演女主角,并安排全体学员去苏州公演。
去家乡演出,自己还是主角,陶琪激动不已。此后她加班加点排练,还专门买来关于“莫愁女”相关书籍,反复阅读,反复揣摩角色心里。
半个月后,由陶琪担纲的越剧《莫愁女》在苏州公演。锣鼓伴奏声响起,大幕徐徐拉开,陶琪迈着碎步走上台来。
(陶琪)
望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望着前排正襟危坐的领导和评委,陶琪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根本张不开口。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父母抱着鲜花,和同事、邻居坐在后排。鼓励的掌声率先从后排响起,随即传遍全场。决不能能父母失望,决不能让老师和家乡父老失望,那一刻陶琪突然找回了感觉。
在舞台上,陶琪用唱腔和肢体语言,将“莫愁女”的痴情、善良、不屈刻画得淋漓尽致。
家乡首演获得成功,演出结束,父母抱着鲜花走上舞台,陶琪与双亲含泪相拥。
(陶琪、韩婷婷剧照)
从学员班毕业后,陶琪成为南京越剧团的正式演员。
这时陶琪才17岁,年龄小,加之团里有很多知名演员,因此演出时她基本上是龙套角色,有时一场戏只有几句道白,或着两三句唱腔。
面对这种情况,陶琪没有气馁,她信奉老师的教诲“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珍惜每一次上场的机会,力争将龙套角色也演出彩。
由于从小学戏,陶琪自觉文化水平有限,不演出的日子,她抓紧时间学习文史类知识,了解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
演出的时候,她就在后台看主角如何塑造人物,寻找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陶琪)
机会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1982年南京越剧团排演《汉宫怨》,然而就在公演前两天,团里饰演“霍成君”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登台。
霍成君一角是《汉宫怨》中的重要角色,况且票都卖出去,如此一来急坏了团领导。当天晚上团领导找陶琪谈话,要求她顶上去。
陶琪犹豫不决,担心演不好,砸了团里的牌子。团领导给她下命令:不接也得接,务必演好“霍成君”。
陶琪硬着头皮领下任务,当即她领了剧本,彻夜熟悉台词。
时间仅剩下了一天,陶琪跟着大家排练,一遍遍练习走位,连中午、晚上吃饭,她都在脑海里默唱“霍成君”的所有唱段。
(陶琪、竺小招剧照)
第三天,在同事的鼓励下,陶琪饰演的“霍成君”正式登台亮相。大段大段唱词她一气呵成,“霍成君”的舞台动作,陶琪表演的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演出结束回到后台,领导和同事将热烈的掌声送陶琪,她眼里泛出激动欣喜的泪光。
此后《汉宫怨》中的“霍成君”一直由陶琪饰演。陶琪也由一名龙套演员,渐渐成长为团里的骨干。
此后几年间里,陶琪先后主演了越剧舞台剧《侯门之女》《梨园天子》,并在越剧电视剧《秦淮梦》《南冠草》《侯门之女》中饰演重要角色,在越剧界小有名气。
(陶琪)
很多越迷说陶琪是越剧大师袁雪芬的亲传弟子,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
1988年,南京越剧团排演《侯门之女》,陶琪在剧中饰演女主角、大家闺秀“贾午”。设计唱腔的老师为她设计了很多袁派唱段,表演起来有一定难度。
时任南京越剧团团长的商芳臣,给袁雪芬写了一封信,介绍陶琪去上海接受她的指导,对方欣然同意。
陶琪按照地址敲开袁老师的家门时,非常局促,生怕对方不好接触。袁雪芬笑眯眯地问她:你是南京来的?陶琪紧张地点点头。
袁雪芬立即明白了:小姑娘先喝杯茶。随后她亲切询问陶琪学戏经过,表演中有什么难题。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生活照)
陶琪一一作答,随后她还将自己掌握的袁派唱腔一段段唱给袁雪芬老师听。
对方边听边点头,连夸陶琪唱得好,有功底,有天赋。
对于《侯门之女》中,“贾午”的唱段,袁雪芬毫不保留,从唱腔变化,到舞台动作,从气息调整,到眼神运用,悉心指点陶琪。
越剧界一位前辈想引荐陶琪拜袁雪芬为师。袁雪芬拒绝了,她的理由是:我一生从不收徒,好的演员不应该受流派限制,应博采众长,只有见得多、学得多,才能有见解和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陶琪得知后,被袁老师的高风亮节,磊落胸襟深深感动。
(陶琪剧照)
正因有了袁雪芬指导,陶琪将《侯门之女》中的“贾午”演活了,她的多个唱段被越剧迷广为传唱。
1991年,由陶琪主演的《侯门之女》被拍摄成电视剧,并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虽然没有行拜师礼,但陶琪一直在内心将袁雪芬视为恩师,戏迷将陶琪、张云霞,方亚芬、华怡青,并称“袁派四大弟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陶琪就结婚了,丈夫是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教授。婚前追求陶琪的人很多,有商界精英,有高干子弟,有些人还有高档住房和汽车。
(陶琪《李清照》剧照)
但陶琪不慕虚荣,不贪恋钱财,看中了老公身上浓浓的书卷气。丈夫对我国传统书法及书画理论造诣很深,婚后陶琪一有时间就跟着丈夫学书法。
2004年在演出越剧《李清照》时,陶琪能当着数千人挥毫泼墨,这其中就有丈夫的功劳。
因早年学戏,陶琪觉得文化课有欠缺,于是她参加夜大学习文化。
然而她的演出大部分在晚上,不能去课堂。陶琪便请丈夫替自己去上课,让丈夫录音、做笔记,她演出结束对照录音和笔记刻苦学习。几年下来,陶琪取得了中文系本科文凭。
(陶琪)
越剧女演员的黄金年龄非常短暂,担心生育影响事业,陶琪与丈夫商量38岁之后再要宝宝。尽管丈夫早就想当爸爸了,但他深爱陶琪,尊重了她的选择。
事业上有恩师指点,生活中有爱人鼎力相助,陶琪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6年,陶琪荣获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成为南京市获此殊荣第一人。
2001年,陶琪凭借越剧《李清照》,夺得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
2003年,陶琪喜获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陶琪剧照)
每次领奖归来,丈夫都要请陶琪去外面吃饭,以示祝贺。陶琪总是动情地说:这些大奖背后都有你的付出,没有你的理解和帮助,我走不到今天。
一番话出口,丈夫内心暖意融融,他与妻子的心贴得更紧了。
2001年,陶琪38岁了,按照计划,她在这年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陶琪和丈夫沉浸在幸福中。月子期间,丈夫细心照顾母子俩,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
陶琪爱丈夫爱儿子,同时他也深爱越剧表演,深爱千千万万的戏迷。儿子刚4个月,她就狠心给宝宝断奶了,穿上塑身衣开始练功,随即复出。
(陶琪剧照)
陶琪将儿子抛给丈夫和婆婆,将主要精力扑在了事业上。去外地巡演,她经常一走就是大半个月,缺席了儿子成长的很多关键期。
由于演出繁忙,消耗太大,陶琪一回家就躺在床上睡觉。儿子3岁时,邻居问他:你妈妈是干什么的?儿子想了想,奶声奶气地回答:我妈妈是睡觉的。
不久这话传到了陶琪的耳朵里,她的眼圈红了,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太少了,陪伴丈夫的时间太少,做为妈妈和妻子,自己不称职。陶琪内心涌上深深的愧疚。
(陶琪)
儿子渐渐长大,终于理解了陶琪,他知道妈妈是公众人物,身上背负的责任比普通人多很多。她把陪小家的时间,贡献给了大家,儿子为陶琪感到自豪和骄傲。
儿子在陶琪夫妇引导激励下,自立自强,从小学到中学品学兼优,现在他已成长为外地一所名牌高校的高材生。
曾有记者问陶琪:你对那部作品最满意?她笑着说:儿子是我最好的作品!
在越剧表演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陶琪始终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2016年,陶琪与尹派传人王君安在南京成立“安琪工作室”,共同传承越剧的袁派、尹派艺术。
(陶琪、王君安《桃花扇》剧照)
陶琪和王君安依托工作室,创排了孔尚任名著《桃花扇》。2019年3月,越剧《桃花扇》在南京连续两天展演,很多戏迷得知消息后,纷纷从其他城市专程赶过来,一饱眼福。结果《桃花扇》展演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到2023年7月,陶琪已经从艺46年了,她依然热爱越剧艺术,初心不改。陶琪曾对媒体朋友说:为回报丈夫,回报家人,回报千千万万的戏迷朋友,我愿意一直演下去,直到演不动那天为止。
-END-
头条号首发,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