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明星 制片人易巧:没人想到《深海》能做七年,但值得!

制片人易巧:没人想到《深海》能做七年,但值得!

作者/Claire

“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通常情况下是四到五年,如果一开始知道《深海》要做七年,我可能就不做了。”

彼时刚刚离开彩条屋,加入十月文化的易巧,全身心地投入到《深海》的项目中,深入到具体的工作时他才发现这事“真的难,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完”。

于是设想中的截止时间被一再推翻,直到2022年年底才最终完成,并在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而这“七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也并未让期待已久的观众失望。

电影上映前,叨叨在光线传媒见到了易巧,对于即将接受大众检阅的《深海》,除了忙碌他坦言并没有担忧、紧张的情绪。

“我们并不一昧的追求票房,能够做出我们心底想做出的动画比较重要。”

《深海》故事的核心,七年一直没变

易巧第一次听到《深海》这个故事是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获成功之后。

就像《大圣》的创作基于田晓鹏导演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一样,《深海》同样是田晓鹏内心最渴望讲述的故事,或者说这就是他的经历和心底的梦境。

在易巧口中,2015到2019年,对于国产国产动画电影来说是一段很好的时间,优秀的动画作品不断涌现,所有事情都在往前狂奔。

“但狂奔之后,还是要面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刻。他(田晓鹏)经常会有很孤独的时刻,有一点点社恐,他做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理解,但他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丝光亮。”田晓鹏将自我剖析融入到《深海》的故事中,这在易巧看来是十分打动人的。

哪怕这个故事经过七年不断地打磨,细微的调整数不胜数,但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没变。

主角的名字也带有田晓鹏主观的个人情感,参宿和南河的名字源于两颗恒星——“参宿四”和“南河三”,参宿四接近爆炸边缘,被红色物质包裹,而南河三,则是陪伴在它旁边的另一颗星。

影片的主人公参宿不是广义上“真善美”的主角,不阳光不漂亮,只是个孤独敏感、丧丧的八岁小女孩,妈妈的决绝离开,组建新家庭后爸爸的冷漠,甚至在查出有女儿抑郁症倾向时也并不在意,脱口而出的一句“笑一笑就好了”足以看见爸爸对参宿的漠视。

参宿无时无刻不将自己包裹在妈妈送给自己的那件红色外套中,既是一份安全感同时也束缚住了她。

透过电影院的大屏,昏沉的天气和画面无一不显露着参宿的内心世界,她的人生好像没有一束光能照进来,“往大的命题说,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易巧补充道。

这样的情绪普遍困惑于这一代人,经历或许并不相同,无法感同身受,但殊途同归,“如果当我们陷入黑暗,有什么是支撑我们可以走出来的?有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一些光亮在等着你。”

《深海》中的参宿等到了南河带给她的光亮,这场绚丽旖旎的深海之旅是南河也是参宿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最后半个小时,是整个故事的高潮点,也是易巧每次看一定会被感动到的地方。

南河救下了落海的参宿,自己却无法像梦境中那样用魔法劈开层层海浪,前面所有的铺垫和伏笔在最后一刻让人恍然大悟,参宿在最后得知一切时,选择勇敢努力地将缠绕身上的束缚撕开一条口子。

留白式的结尾,我们并不确定参宿能否完全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传递出的情绪价值能被观众感知到才是易巧和所有创作者觉得最重要的事。

采访时,叨叨问易巧,“故事看不懂”和“故事太简单”他最不愿意看到哪种评价?

他表示这几年能够明显感受到动画市场的观众对影片的要求越来越高,准确点来说是一直都很高,这是好事,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简单或者复杂,评价交给观众。

就像面对是否担心票房差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是一样,“我从来都坚信在中国市场从来都没有亏待过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好电影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肯定,如果没有得到,那就一定是我们没有做好,那我们就继续努力去做。”

国漫崛起,需要独特和标签

《深海》项目开始的前两年,易巧一行人曾去国外参观学习,美国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是全球3D、2D动画的佼佼者,有着极具个人特色的动画风格。

关于中国动画的思考,再一次在易巧心头盘旋。

《深海》在视效和故事上展现着主创团队对中国动画的新尝试和探索,在田晓鹏的上部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就曾使用过的水墨画的形式,但《深海》是一次进阶,如何让3D水墨画动起来并大篇幅的使用在动画中,就花费了整个团队两年的时间。

“中国独有的水墨注重写意留白,而三维动画强调客观写实,两者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但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和模拟,终于让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既可以做出三维的效果,也可以实现水墨的飘逸感,粒子之间存在的空隙,让以亿为单位堆积出来的画面生动流动起来。

但这仅仅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视效挑战,在易巧看来,“故事永远是最重要的,但动画电影一定要去追求独特的审美和先进的技术。”

这使得全片一大半的视效内容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时间资金源源不断的往里砸,易巧回忆起那段时间,笑着调侃,“钱没了就去筹,筹回来就继续做,谁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完。”

但如此耗时间资金的“创新”,易巧觉得十分值得,这并不是一锤子买卖,用过一次就不能用了,比如“粒子水墨”技术,可以为之后的创作者提供一种创作思路,给整个行业带了一种全新的视效。

在这个过程中,动画视效制作的小组也由原先的2人逐渐扩大到40人,整个制作团队也由原来的60多人扩大到几百人,值得一提的是,易巧这种以“拥有共同想法”为标准的组队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

深海之中用“粒子水墨”展示梦境,基于现实的三维动画依旧挑战满满。

首先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确定,历时两年众多版本才有了现在的参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真实感很重要,过于真实会让观众产生“恐怖谷效应”,不够真实又无法满足三维动画的需求。

“要有记忆点,就像国外的动画一样,他们的特点明显甚至有很明显的夸张。”同时,像一些怼脸镜头,更需要观察真人面部的细小变化,小到毛孔、脸上的绒毛都要看的清清楚楚,大到眼神、生动的表情都需要不断变化才能扛得住大屏的检验。

至于南河,田晓鹏想做一个平凡的英雄,画着小丑妆的南河就是这样的角色,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足以让人一眼记住,在深海世界他的长相随着参宿对他的情感而变化,时而好看,时而凶相,在前半段的刻画有多离谱,后半部分就有多好哭。

其实,从一开始,《深海》的创作就秉承着创新的精神,用《大圣》敲开国漫崛起大门的导演田晓鹏,用《哪吒》创造中国动画史票房奇迹的制片人易巧,他们并没有继续使用大众熟知的神话人物做续集,而是架构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刻画一些鲜明饱满的原创人物。

易巧选择加入十月文化也是基于这样的探索,国漫的崛起不能一直依靠神话人物的加持,也不能指望着三四年出一个的爆款之作,唯有整个产业源源不断输出优秀作品,创新核心技术,传播属于中国的新审美,才能再谈“国漫崛起”。

而《深海》就是田晓鹏和团队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