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向“造黄谣”开炮
“一场胜诉的官司,一场失败的维权”,这是张静初对自己打赢名誉权官司的评价,其间种种委屈心酸可见一斑。
娱乐圈针对女星的“潜规则”传闻不计其数,张静初就是受害者的一员。
十余年间,她一直过着被造“黄谣”、被网暴的日子。
原本想着“清者自清”,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施暴者的变本加厉。
张静初决定不再忍了,她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官司,用法律的武器反击造谣诽谤的人。
半年前,张静初等来了胜诉的判决书。
法院判定网友“芝士快跑”发布的“张静初睡大导求资源”、“被蒋雯丽扇耳光”等视频均为诽谤,严重侵犯了张静初的名誉权。
可如今,张静初依然没有等到“清白”。半年过去了,造谣诽谤者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还在硬拖着不发道歉声明。
打了一年多官司,赢了却是一场空,这个结果何其讽刺。
意淫女星被“潜规则”只需一张嘴,受害人想洗清污名却要历尽艰辛。
尽管维权艰难,可总要有人勇敢站出来。
一周前,张静初主动分享了维权经历。
她要用自己面对“黄谣”和“潜规则”的勇气,鼓舞广大被恶意审视的女性同胞。
张静初对流言蜚语的反击掷地有声,她驳斥网暴的魄力比任何一个女星都鼓舞人心。
因为在过去的十余年,张静初身上的“黄谣”比任何一位女艺人都多。
一、盛名与争议
在各大浏览器引擎上搜索张静初的名字,关联词条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公交车”、“专睡导演”等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
张静初的相关网页新闻,不是她的新戏动态,也跟个人生活无关,而是“被大导夫人联合抵制”等十几年前的老“黑料”。
这些谣言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却被一批又一批网友津津乐道地从零几年传到了现在。而造谣的起因,竟是张静初资源太好,所以八卦群众觉得其中肯定“有鬼”。
张静初曾经的资源,确实好得令人嫉妒。很少有女星能有她那样的“大导缘”,“京圈”和“港圈”都吃得开,也很少有人能有她的资源回报率,演技屡获奖项肯定。
出身于福建落后山区的张静初,理论上来讲连“小镇做题家”都算不上,结果出道没几年就成了众多名导的“缪斯”。
二十五岁时,张静初被“京圈”大佬顾长卫相中,出演了电影《孔雀》,她因此片夺得了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影后桂冠。
不久之后,张静初又得到了香港导演章家瑞的青睐。《花腰新娘》令她手捧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后奖杯,《芳香之旅》让她在开罗国际电影节再度封后。
接下来,张静初正式开始了大导“集邮”路。和许鞍华合作《天水围的夜与雾》,和陈木胜合作《全城戒备》,作品高口碑且不说,还多次提名金像最佳女主。
2010年,张静初的演艺事业到达了巅峰。她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饰演“方登”一角,获得了金鸡、百花、金马三个重量级奖项的提名。
此时的张静初,作品厚度已经可以和“四旦双冰”掰掰手腕了,势头火爆的她甚至会被媒体追捧为“章子怡接班人”。
在国内“一览众山小”的张静初,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她参演了成龙大哥招牌系列片《尖峰时刻3》,还在阿汤哥的《碟中谍5》中打了回酱油。
张静初看似一时风光无两,其实危机也在暗流涌动。她的“阿格硫斯之踵”,就是大众风评。打从出道以来,“黄谣”始终在伴随着她。
在《孔雀》的筹拍期间,导演顾长卫被狗仔拍到了和一年轻女子车震。尽管娱记并不知道女方身份,但看客还是纷纷怀疑起了顾长卫新片的女主张静初。
那时候内娱还不流行“律师函警告”,张静初信奉“清者自清”,对谣言并未过多理会。结果八卦很快演变成了“蒋雯丽捉奸掌掴张静初”,被传得有鼻子有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导演章家瑞一句“我差点儿要养张静初一辈子”,又引发了轩然大波。张静初“被包养”的传言甚嚣尘上,成了“丑闻咖”。
其实章家瑞的话是被记者断章取义了,他是在说张静初在拍戏时因为自己的失误差点儿坠落山崖。可媒体只会当“标题党”,大众也只相信自己愿意信的。
《唐山大地震》宣传期,张静初“荡妇”形象再添“实锤”。
她采访时礼貌称赞冯小刚导演很会照顾人,结果一句体面话被心思龌龊的人品出了另类的意思。
于是乎,张静初的个人形象从最初的“演技派新锐”,彻底变成了“靠睡上位”、“不择手段”。
没人关心她的精湛演技,大家只想吃桃色新闻的“瓜”。
二、低谷与调整
张静初在刚出道时,曾出演电视剧《爱情宝典》中《风筝误》一单元的女主。她在剧中是蕙质兰心的大家闺秀,男主却误以为她无才无貌、放荡轻浮。
当时谁也想不到,剧中的情节日后会映射进张静初的现实。在章子怡因“三重门”而元气大伤时,被冠以“小章子怡”称号的张静初也陷入了丑闻漩涡。
“睡大导”、“脱衣试镜”、“潜规则上位”,有关张静初的谣言越传越离谱。
明明没有任何证据,大众却纷纷沉浸在了娱乐圈“桃色内幕”带来的刺激感中。
被谣言笼罩着的张静初,在吃瓜群众心中演员形象一天天变得模糊,“荡妇”印象却日渐鲜明。她过硬的业务能力,已经被观众逐渐遗忘了。
在犯罪题材电影《门徒》中,张静初将毒瘾发作的情态演绎得入木三分,跟刘德华、古天乐等大前辈对戏丝毫不落下风;
在悲情片《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将地震幸存者对生母的怨恨、同养母的隔阂演绎得淋漓尽致,被影评人称赞为“整部电影的灵魂”。
可沉迷“吃瓜”的大众看不到这些。资源好?潜规则得来的!得奖多?背后肯定有利益勾兑!群体的恶意,有时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由于风评的持续性下滑,张静初成了“舆论风险艺人”,资源不可避免地降级了,开始走向了演艺事业的低谷期。
从前,张静初是大导们的宠儿,经常出演大制作;现在,她只能在《醉后一夜》等低成本电影里打转,甚至不得不参演廉价网剧。
在最落魄的时候,张静初参演了大烂片《富春山居图》,引得观众骂声一片。影迷恨她“不珍惜羽毛”,粉丝也因为她的“自甘堕落”大量脱粉。
除了“恨铁不成钢”的恶评,还有更多人在幸灾乐祸。他们炮制了“张静初被导演太太联手封杀”的谣言,在张静初千疮百孔的心上再撒一把盐。
早在《唐山大地震》拍摄期间,张静初就因为入戏太深严重抑郁;如今舆论的“脏水”一盆盆朝她泼来,更是加重了她的抑郁倾向。
面对舆论危机,章子怡选择用实力证明自己。
她得到了王家卫保驾护航,《一代宗师》的“宫二”一角让她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张静初既没有章子怡的“大心脏”,也没有她的好运。
屡遭网暴的她决定“换一种活法儿”,选择赴美留学充实自己的内在。
于是乎,张静初“消失”了。
银幕上少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大洋彼岸的校园内多了一道奋笔疾书的靓丽身影。
张静初在美国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深入学习戏剧、文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个学科,还通过看展览、参加社团等方式广泛交游。
闲暇时间,张静初经常健身,长跑、爬山、骑自行车都是她喜欢的锻炼方式。除此之外,她还格外青睐划船运动,和友人们河上漂流放松身心。
健康有序的生活使张静初逐渐摆脱了抑郁困扰,她学会了用“静气”给自己的人生赋能。优秀的成绩让张静初恢复了自信,学成归来的她“满血复活”了。
三、坚持与反击
回归影视圈的张静初,路走得很不顺。
旧日的“黑料”始终是她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她的片约很少,好资源也轮不到她。
但张静初始终在坚持,她对表演一直怀有无尽热爱。她被同事们称为“戏魔”,为了演好戏,她可以不吃不睡,只为达到最好的镜头效果。
除了刻苦用功,张静初的过人天赋同样不可小觑。过往的坎坷没有磨掉她身上的灵气,反而让她的气质彻底沉淀下来了。
在综艺《开拍啦》中,张静初要和王珞丹共演一个短片,她的角色是一位天津的女司机。如何说天津方言,成了摆在南方人张静初面前的难题。
时间紧迫,张静初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通过手势把握音调的主意。就这样,她奇迹般地在一天时间内“速成”了天津话,惊艳了全剧组的人。
是金子总会发光,经过不懈努力,张静初的影视资源逐渐好转了起来。
2017年,张静初得到了电影《无双》的片约。
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张静初需要一人分饰两角,且两个角色都有大量内心撕扯的戏份。
张静初完美地完成这一挑战,通过细腻精准的表演把角色演活了。她在全片接近尾声时泪眼朦胧的特写,成了观众念念不忘的高光片段。
《无双》上映后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张静初则获得了那一年的金像最佳女主提名,打开了演艺事业的全新局面。
2020年,张静初再接再厉,出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文舞台剧版的女主。
表演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张静初获得了剧迷的热烈肯定。
可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黄谣”始终没有离开过张静初。
也许是由于“破窗效应”,自媒体在造谣张静初时越来越捕风捉影、肆无忌惮。
张静初赴美留学,小报说她“秘密产子”;和制片人去民政局看新戏布景,娱记说她“奉子成婚领证”;下戏被男工作人员接送,媒体说她“夜会大佬”。
最严重的一次舆论危机,当属拍摄电影《脱轨时代》时的“小三门”。在拍戏过程中,张静初和导演陆川传出了绯闻,此时陆川的正牌女友是秦岚。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张静初不惜说出“如果我是第三者天打雷劈”的狠话,想要自证清白。大气的秦岚也帮忙作证,说这都是“没影儿的事”。
谁成想,没过多久陆川就和秦岚分手了。本来这完全不关张静初的事儿,可有先前的绯闻一闹,她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次事件让张静初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流言蜚语,清者自清没有用,赌咒发誓自证清白同样无效。只有勇敢反击造谣者,才能维护自己的名誉。
2021年,一个名叫“芝士快跑”的自媒体账号连发三条视频,重提张静初旧日的不实“黑料”,获得了千万播放量。
这一次,张静初没有逃避,也不再唯唯诺诺,而是主动出击状告诽谤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证,法院最终还了张静初一个清白。
法律的正义不再缺席,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却想让张静初的清白“迟到”。
“芝士快跑”输了官司却拒不道歉,活生生拖了半年之久。
面对这一无赖行径,张静初展现了自己的大格局。
她没有气急败坏,而是向网友们大方分享自己反击“黄谣”的经历。
张静初之所以这么做,是要鼓励同她一样深受“荡妇羞辱”困扰的女性,帮助她们用法律的手段维权。作为过来人,她太了解“黄谣”对女性的伤害了。
“荡妇羞辱”是一种古老又有效的迫害女性手段,受害女性中招即“社死”。
哪怕没有实质证据,哪怕有法院的判决背书,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难拔出。
不仅是娱乐圈,很多行业都习惯性地把女性的成功归结于“潜规则”、“靠男人”。这些“黄谣”不单是对职业女性的人格侮辱,更是对法律尊严的蔑视践踏。
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名誉,狠狠打击造谣诽谤分子,对女性不利的舆论大环境才有可能逐步扭转。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娱乐圈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需要更多勇于反击的“张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