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明星 给《破晓东方》“演技最好”的演员排名,张嘉益第4,马晓伟第2

给《破晓东方》“演技最好”的演员排名,张嘉益第4,马晓伟第2

《破晓东方》正在成为2022年最后的国剧王炸。

这部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对的第一个历史性“大考”的剧集已经播出了7天, 开播当晚收视就破1,直接拿下央卫视收视第一的位置。7天下来,热度不减。

昨晚解放上海的战争戏,从宏大的战争场面,到镜头的美感,战士们的惨烈,都构成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被很多观众认为是剧集开播以来最精彩的段落。

但除了剧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演员们在剧中的表演。

张嘉益首次扮演陈毅,演得好不好,观众各有看法。前8集,刘涛扮演的纪南音既为虚构人物,也暂未拿出高光段落,对于刘涛的演技,观众心里同样有杆称。

央视大剧向来是演技盛宴,历史剧更极度考验演技实力,两种因素一叠加,《破晓东方》演员的演技表现,注定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好剧好演技,也是对内娱歪风的某种纠偏,不知何时起,内娱饭圈开始流行鼓吹演员的“演技”。

相信很多观众对这几个吹演技彩虹皮的词,早已深恶痛绝,比如“演技炸裂”、“演技脆弱感”、“战损美”、“你知道哥哥有多努力吗,他连台词都是自己说的”……

但对演员来说,演技是吃饭的行活,是核心竞争力。

虽然对普通观众来说,“演技”这个东西,并没有可以统一评价的标准体系。但对于好的演技,观众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同理,烂演技,再怎么夸出一朵花,不行就是不行。

那“封神”的演技,在《破晓东方》里存在吗?

目前看,电视剧里的演技“名场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从绝对主角陈毅老总,到有名有姓的历史风云人物,再到许多不知名的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十足的细节刻画, 我从这些演员中挑出了内心中的演技前十。

那些好的表演中,总能听到历史的轰鸣。

表演细节:老妈妈的生煎馒头

在更知名的刘涛和这几位不知名演员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最终还是决定将第十名送给后者。

他们在剧中只是一闪而过,但却承包了昨夜许多观众的泪点。

在解放军在攻打上海时,中央定了一条铁律——不能用重武器,因此解放军犹如在瓷器店里“打老鼠”,为了还人民一个完整的上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昨晚这场戏巨大的震撼力,正源自于此。

从这群演员出场开始,表演就冒出了烟火气。

大刘说着带小战士回家,尝尝母亲的手艺,而只要打过眼前这条江,他就是回家了。

但在有重炮而不能用的前提下,守城者不受任何束缚,攻城的战士们只能用肉身突破敌方的炮火,结果必然是战况惨烈。

当战前约定好一起吃家乡生煎包的小战士们,最终还是倒在了跨桥的枪林弹雨中,看着连队中最后一个兄弟倒在怀中,丁猛喊着“哥带你们回家”向着敌方的重炮冲去......

看到这个表情的一瞬间,虽然只是一瞬,但观众应该都能听到演员此时从嗓子深处发出的呜咽和嘶吼。镜头拉近,前面逗趣的表情变为一种沉痛的悲壮,思乡之情和战友之情此刻溢出屏幕,让人动容。

虽然几位演员在豆瓣演员表中都找不着,但这一段他们无疑共同完成了难以代替的经典表演。

而接下来升国旗那段戏,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用牺牲迎来新生的段落,同样感人肺腑。

所有演员的这段表演水准都很高,甚至超过了很多所谓的“知名演员”。

这也证明,戏份不在多少,角色不在大小,小角色同样能熠熠生辉。

表演细节:伸手试鼻息

冯绍峰在剧中扮演的荣毅仁,代表了上海解放前后,爱国的旧时代资本家如何一步步成为新时代的民族资本家。

前几集中冯绍峰演出的最多的是忐忑,虽然暂时留在上海,但荣毅仁当时不知道上海解放后,到底会是什么状况,正是这种摇摆不定中,他在工厂停工的情况下,依然承诺保证工人工资,并在国民党政府放出大量监狱恶霸打砸抢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工人护厂,嘱咐工人注意安全,显示了一个商人的担当。

但冯绍峰真正演的精彩的是迎接解放军入城那场戏,前一天晚上还是战火轰鸣,突然早上一下子安静了。

荣毅仁骑着自行车,一上大马路,就看到整个大街全是士兵。他开始以为是尸体,但后来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安静睡着的活人。

一个不注意的小细节,可能让人物坍塌,但好的表演,也可以让角色活起来。

此是冯绍峰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就能把人物演活了:他难以置信地伸手试了一下鼻息,确定这是真的活人。

就在确认是活人那一瞬间,冯绍峰捕捉到了人物瞬间的情绪转折,回头就往家骑,越骑越开心,心中已经有了不走的理由。

我认为这场戏显示出冯绍峰的演技实力,他演出了一个内心徘徊犹豫的民族资本家的心路历程,而最终留下他的,是对于人民军队的相信。

过去几年冯绍峰的好戏不多,《破晓东方》中,无论在造型上,演技上,他还处在那种呼之欲出的蓄力状态。

我们或许会等来他真正的爆发。

表演细节:汤恩伯的尴尬

张喜前上一个出圈角色是在《幸福到万家》中的公公王友德。

有趣的是,这次他饰演的汤恩伯,在国共渡江作战和上海攻防战中,既是个大人物,也依然是个小人物。

说他是大人物,因为他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手里指挥着国民党最后的几十万精锐。

说他是小人物,则是他其实是完全听命于蒋介石的棋子。

这种特殊的小人物怎么演,张喜前给我们打了个样。

他最经典的一场戏,就是渡江战役前夕,被蒋介石将他召到自己老家,询问长江布防。

没想到汤恩伯气场十足汇报完,只换来蒋介石一声叹息。

汤恩伯对蒋介石又敬又怕,对长江防务有信心又没信心,句句回应里掺杂着各种情绪,怕蒋介石瞎指挥,又不得不听从他瞎指挥。

结果蒋介石最后说明了自己的态度,既要让他保存力量,又要让他守住上海。

说到最后汤恩伯脸都绿了,他心里清楚三大战役是怎么输掉的,又不得不重复前者的命运。

从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逐渐的面露难色,再到最后硬着头皮表态,其实内心已经另有打算,张喜前完全演出了乱局下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大厦将倾,国民党内部,哪还有什么矢志不移的忠臣良将?还不个个都是身不由己的“生煎包”。

表演细节:“夜莺”的“圆滑”

乔振宇当年是凭借《雪花女神龙》欧阳明日一角崭露头角,凭出色的古装扮相获封天涯四美。

但《破晓东方》前8集中,很多观众意外看到了乔振宇的谍战剧演技。

他扮演的田国立,是我方潜伏在敌人内部的王牌特工,代号“夜莺”。开场就是他女扮男装,绕过封锁给特工李白递送江防图。

后来李白被捕,他看到李白的妻子为了活下去不得已选择装疯卖傻时,眼里满是痛惜,却不得不继续潜伏。

这个角色行走在悬崖之上,既要努力完成各种高难度任务,还要面对敌人的审视,而最大的破绽是:他虽然卧底在保密局,但保密局的任务没完成几件,警察局的治安工作倒做得有声有色。这样都能不被发现,靠的是人物的高度警觉和随机应变。

面对牺牲的同志时,他的表情中总带着同情和悲悯,但转瞬间就必须扮上另一幅面孔。

乔振宇的面部表情并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戏味很足,因为眼神表演和肢体动作都很到位,尤其是眼神,时常给人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有场戏是上司在上海解放前最后试探他有没有鬼,结果乔振宇的演法是讨好卖乖+明目张胆地墙头草,反倒摆脱了怀疑,荣升警察局副局长,可以顺理成章等待上海收复带领警察局向组织投降了。

同样是双面卧底,乔振宇的演绎可能不像许多偶像谍战剧中那么酷炫,但写实感更强,张力也不缺,老演员展示出新魅力,这就是惊喜。

表演细节:杜月笙的咳嗽

上次跟高希希合作还在演蒋介石的王劲松,这次演的是杜月笙。

说是参演,更接近客串,出场的戏份,也只是跟黄金荣聊了聊天。

杜月笙的角色,冯小刚、吕良伟等知名演员都演过,但看完王劲松的单场戏表演,观众还是印象很深刻,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归功于杜月笙这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归功于王劲松的演技,戏份虽少,戏味可不少。

他演的杜月笙,一边对昔日老大毕恭毕敬,一边拿着一块儿手帕,咳嗽得厉害。但这种咳,又和《北平无战事》中王蒲忱咳出的狠厉杀气截然不同,而是一种往日不再的落寞。

聊天的时候,虽然语气不严重,表情不凝重,但观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和压抑的无奈。

这是老演员表演的克制,许多情绪并不需要通过歇斯底里去表达,不形于色,才是情绪的最大值。

眉头一皱,轻声咳嗽,就演出了上海帮派的大势已去。

上海,终究将成为新时代的上海。而昔日的上海滩霸主,当然只有灰溜溜地消失于时代尘埃之间。

表演细节:刽子手的落败

李卓远扮演的毛森是全剧最抢眼的反派之一,从开场他的一句台词开始,国民党疯狂的屠杀就开始了。

这样的刽子手角色,配上李卓远这张坑坑洼洼的脸,每个特写都令人心惊胆战。

但真正的优秀反派向来是需要演技的,越邪恶的角色,需要演技的水准越高。

毛森这个角色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恰恰在于李卓远的演绎并不总是穷凶极恶,相反,也会有生活化的时刻,比如下令下属利用监狱的无赖搞破坏,给钱给抢,但如何行动“随你”,何时行动也“随你”。

看似穷凶极恶,实则又百无聊赖,明白这一切都只是螳臂当车。

有一场戏,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他跟李白的那场对手戏,李卓远全程没有发狠,而是一口一个,“这是你的庆功酒”“何功之有啊?”“你们马上就要打入上海了,恭喜你,李白先生,你妄想的,你期待的,想要看到的上海的黎明,就要来了”。

说这些对白的时刻,虽是套路,但毛森这个杀人不眨眼的人物眼睛无神,身体僵直,眼神里满是不愠,还有一丝无奈,直到李白说出了他们失败的根源是民心尽丧,他眼神瞬间,彻底失去了光彩,虽然嘴上让李白别给自己上课,但能感受到绝望已经在内心奔涌。

演一个坏到极致的恶棍不难,演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恶棍却不易,这位低调的实力派做到了。

表演细节:开国元帅的心结

选张嘉益演陈毅是本剧最大的冒险,但高希希从来是一位选角喜欢兵行险招的导演,《大决战》中他选用王劲松饰演蒋介石,最初也曾经引发质疑声一片,结果事实证明这个选角大获成功,但这次冒的险更大。

张嘉益是曾经是国剧一哥,无论是《悬崖》里的周乙,还是《白鹿原》里的白嘉轩,都是那种经历大场面的人物,所以他饰演一位重要将领原本不是难题,但演陈毅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形不似。

这种形不似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外形。尽管张嘉益为戏增胖,但是体型和陈市长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直观看过去,简单来说,就是不像。

二是体型。陈毅是标准的军人出身,走路飒爽带风,而张嘉益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下,原本走路越来越佝偻,即使在剧中努力改变了行走坐姿,还是不可能彻底改变身体机能的限制。

三是口音。能看出张嘉益已经努力学了四川话,但陕西话是刻进他骨子里的东西,让他硬说四川普通话,说出来还是陕西味的,这本来也不是演员的问题,同样的方言,放进《装台》就是表演特色之一,但放到陈毅市长这里就不行了,很容易被观众听出不对味。

除了这些硬阻扰,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则是陈老总是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将领。

观众不可能熟悉每一位开国元帅的性格,但天不怕地不怕,勇猛大气,豪爽乐观的陈毅的性格却极其深入人心,不管谁演都有压力,戏份越多压力越大,本剧少有地将陈毅市长作为第一主角,又用的是型不似的张嘉益,那么演员破局的唯一可能,当然就是完美演绎出人物本身的特质,改写观众的印象。

张嘉益做到了吗?

我认为他还是展现出了一个优秀演员的表现力。

打从赶赴西柏坡的路上,他就着力刻画出这位开国将领的豪迈勇敢亲切个性:“你要不行停下来我来开。”

但就是这样一位性急的元帅,在得知自己要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时却不免犹豫:“心里头又想去,又害怕去。”

这么一个性格和心理对比,也被张嘉益处理地很好,枪林弹雨没什么好怕的,但如何让几百万上海人民吃饱饭,却会困扰一位大将。

从他和小平同志因为战役纲要的制定发生意见分歧就能看出,陈毅是极其注重细节的将军,具体到治理上海,如何让 “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才会让过去不懂经济的陈毅犯难。

这一切都证明张嘉益其实在演一个观众不熟悉的陈毅,不仅是半生戎马,从枪杆子里走出来的陈毅将军,而是彻夜研究上海经济数据,从解放上海到治理上海的陈毅市长。

一些表演的小细节,张嘉益也演得非常好。

但这里挑战的难度就在于,观众对于陈毅将军根深蒂固的印象已经太深了,相比王劲松演蒋介石几集就让观众口碑逆袭,张嘉益前八集中的表现算是稳健而非惊艳,我认为值得给这位公认的实力派更多时间。

表演细节:毛主席的笑

当今影视圈,扮演毛主席最深入人心的,应该就是唐国强了,而对毛主席的塑造中,他的表演早已深入角色的不同阶段,从而让角色本身更为真实和生动。

本剧中毛主席的角色并非主角,但角色统揽全局,绝对不可或缺。

而每当他竖着大背头,腰杆子笔直,肚子微微往前挺的时候,依然就像毛主席从老照片里走出来一样。

很多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应该都是他在西柏坡迎接“迟到”的刘伯承和陈毅,笑容满面的一句,“给百姓办事,不能算迟到”,亲切随和中又豪气逼人,一句话就演出了此时指挥着解放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毛主席。

单从表演上看,唐国强每一个镜头的语气神态,肢体动作都无可挑剔,但要说不足,就是和第67次扮演周恩来的刘劲, 朱德特型演员”王伍福,“邓小平特型演员”卢奇一样,这些老戏骨

毕竟都在老去,而年龄感最终会影响他们演绎角色的状态,这也是近几年观众探讨的老问题了。但别急,别急。

表演细节:蒋介石的无力回天

这次蒋介石的扮演者,是“蒋介石专业户”马晓伟。《解放大西南》、《外交风云》、《长沙保卫战》、《跨过鸭绿江》等剧中,马晓伟都是蒋介石的扮演者,这些剧中的蒋介石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忧思深重。

本剧中的蒋介石刚刚为三大战役失败负责而下台,还在遥控时局,幻想退守上海,等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的机会。

所以马晓伟的表演,既有一种穷途末路的无力感,又有一种不愿放手的执拗。

召见汤恩伯那场戏,虽然语气得体,态度温润,但话里的意思却句句铿锵,寸步不让。

搞得汤恩伯面露难色,他却坚持己见,丝毫不以为错。

他叫毛人凤来家中,提到了两份名单。

一份都带走,一份都消灭。

听到毛人凤说,有的人跑了,有的该处理的人没上名单,蒋介石的这个抬头,情绪都写在眼神里,不用多做解释,那种内心的震撼、苦闷、无力回天的怨恨和无奈,就一下子溢出了屏幕。

无力回天,又要勉强维系,所以指示汤恩伯驻防上海,这头嘴上说要稳定军心,那头下令把将官家眷都先行送到台湾,说白了就是做人质。马晓伟这段台词说得温情满满,行为又是如此恬不知耻。

这些表演细节,都展现了一位老戏骨的实力,马晓伟的表演也生动诠释了何为顶级的历史人物扮演:

就是只要在镜头中,演员无时无刻,都能保持着饱满且真挚的“角色情绪”,让观众入戏。

再简单一点说,他一出场,演员就是角色本身。

表演细节:李白的眼镜

但要说前八集最出彩的角色,我的选择,依然是曹磊饰演的李白。

李白烈士的段落象征着黎明前的黑暗,我党地下战线的同志为上海解放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这个人物的故事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就有极其动人的呈现,被放入第一集的故事中,依然打动人心。

故事开场就是李白收到“夜莺”送来的重要情报,发报,则极有可能暴露自己,但他送走“夜莺”后立刻选择了发报。

果然保密局根据信号,很快锁定胡同,进到小院里搜查,配合音乐和剪辑,能把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这期间对方巡逻队已经来到了他家楼下,李白的电报还没有发完,他听着楼底巡逻队的动静,鬓边都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却依旧镇定地边敲键盘,边让妻子给他倒杯水来。

可惜妻子因为太紧张,在倒水的时候打翻了水壶,突如其来的动静令巡逻队去而复返,朝着李白的房间急速赶来。

好在巡逻队上楼前,李白完成了最后的信息传递,在报文的最后写道:“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

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撕碎了田国立带来的情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将碎纸全部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几个情绪,短暂在眉宇间停留,又短暂消失,既有情,又有理,既有危机关头的紧张,又有共产党员自带的镇定和无畏,这感觉,足以直入观众心扉。

而这场戏最动人的一刻,就是李白发完情报后,坐在屋中等巡逻队上门,敌人破门而入,拿枪指着他时,他才从容地戴上眼镜转过身来,轻轻地吐了一口气。

虽然一句台词没有,但饱满充实的情感喷涌而出,观众也为这个角色命运而揪心,而悲悯。

共产党人的信念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舍生取义,我所愿也,这个层面上,李白这个剧中的配角形象,也被彻底立住。

但后面还有一场精彩的戏,就是毛森来到监狱对李白做最后的诱降,李白看毛森桌子上放着一瓶酒,还笑了笑说,“这是我的壮行酒吗?”

毛森说共产党就要打进来了,只要李白供出我方潜伏的特工,就可以放他一马,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看到上海解放的那一天。

但李白根本不为所动,直言自己看不到无所谓,只要上海市民看到就行了。

接着骄傲挺胸抬头,英勇赴死。尤其那个边走边擦眼睛的动作,虽然是习惯性动作,却真实且有力,虽是将死之身,却处处彰显共产党人的气节,死生大事,不过如此。

观众的情绪,也瞬间冲到顶点。

历史上,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原型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9岁。

虽然他没有看到胜利的黎明,上海市民却看到了。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人物,他们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爱,潺潺如细流,汹涌如大江,焚心似烈火。

时代在变,但这种精神却会穿越时代,打动一代又一代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经典角色被演绎这么多次,每次都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心中全剧前八集的好演员前十,《破晓东方》显然不是传统的战争剧,它的原著《战上海》在2018年12月出版,是上海交大教授刘统撰写的纪实文学,讲述上海解放之后一年间发生的故事。

正如剧中陈毅的一句台词,“关关难过关关过”,《破晓东方》还原的这场“大考”,既有军事战,也有政治战、金融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米棉煤“两白一黑”之战、银元之战、打击盗匪、清除敌特、战台风、解除“大轰炸”危机等,可以说,好戏刚开始。

而已经去世的刘统老师在作品中努力解答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如何占领上海,同时又战斗在上海?

真正的好戏,总有后劲儿,有记忆点,有故事结束后的回味。

无论是惊险万分的谍战,炮火纷飞的战场,还是我党和反动派在上海稳物价、挺货币的智斗,都是最好的表演舞台。

而无论是怎样的故事, “人”永远是共通的,演员在表演,其实也是在表演人生,表演人性,《破晓东方》已经成了年末王炸,但能否成为经典,就看这群好演员,如何演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