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风口浪尖上的冯小刚,正为他留下的骂名发愁。
久未露面的冯小刚,因为在国外的家门口送客,被送上热搜。
大家以为冯小刚功成身退,移居他国,索性不再给他留面子。
以讹传讹,愈演愈烈之后,背负着骂名的“小钢炮”,无奈地予以否认。
作为国内曾经首屈一指的喜剧导演,如今有关冯小刚的消息却不再与电影有关,当下的电影市场,也久未见其身影。
从独孤求败到销声匿迹,曾经不可一世的冯小刚跌落神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时代抛弃一个人的时候,连声招呼都懒得打。
看着冯小刚的现状,再回望他昔日的种种作为,落得今日被“抛弃”的结局,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从“冯裤子”到“小钢炮”,早年的“怯”变成后来的“狂”,埋下祸根
2006年,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一个欺软怕硬,爱哭鼻子的怂人“冯裤子”。
导演叶京坦言,这个角色的部分细节是取自身边的一个朋友。
这个所谓的朋友,压根儿就不用费心思去查证,就能循到冯小刚身上。
其实也不怪叶京“调侃”冯小刚,因为在叶京、王朔这群地道的大院子弟眼里。
出身不好又是半路才混进他们这个圈子的冯小刚,的确与他们不在一个层级。
穷苦人家出身,想要在关系林立的影视圈站稳脚跟,要不就是生生靠自个儿闯出来,要不就踩着巨人的肩膀,一步登天。
马未都评价冯小刚:“特聪明”“特会来事”。
叶京说他,“冯小刚渴望成功,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得下,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于是在那些年里,冯小刚成了跟在王朔屁股后面的“小跟班”,做小伏低,心甘情愿当“小弟”。
叶京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
的确,冯小刚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又通过王朔结识了京圈众人。
左右逢源的冯小刚在人情世故上做足了文章,他的成功也确实离不开这群朋友。
阶层的差异,让冯小刚的内心深处有种自卑和自负交缠的心理,他在出身地道的京圈子弟面前,有种无法克制的“怯”。
同时他又极度渴望成功,以此来证明弥补阶层上的差异和证明“我很强”。
出身低、心气高,冯小刚从不掩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也清楚地知道谁能帮自己,至于别人的耻笑和嘲讽,冯导也能摆出打完右脸送上左脸的态度。
一如他后来推测自己的电影《一声叹息》票房能达到三千万时,面对台下众人或不屑一顾,或轻蔑一笑。
冯小刚仍能放低姿态的同时,还不忘恳求影片早日上映。
这种豁得出去的“不要脸”的姿态,也成了冯小刚杀出圈的制胜法宝。
于是,冯小刚依托于王朔这棵“大树”,开拓了日后占据国内喜剧一片江山的“冯氏喜剧”这片树叶。
就像他自己曾说的:“那些年,我是趴在王朔的肩膀上,狠狠地吸了几口血。”
后来,“冯氏喜剧”以一种不可名状的态势,迅速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年时的一个“习惯”。
“无冯小刚不新年”一度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
冯小刚能连续多年在电影春节档用一部“冯氏喜剧”准时准点地逗笑观众,这是本事,也是冯小刚杀出圈的密码。
即便后来冯小刚和王朔闹掰了,但就凭着老百姓一句“哦,过年了,该看冯小刚了”,就足以让冯导在电影圈站稳脚跟。
他把“俗气”拽进了“高雅”的电影圈子,从一个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了京圈大导演。
从前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的冯小刚,也随着名声、地位的日益高涨。
昔日的胆怯也逐渐演变成了张狂,就像是《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鱼”,一夜暴富后出现报复性消费。
殊不知,这种变化为冯小刚跌下神坛埋下伏笔。
2000年-2005年前后,冯小刚带着《一声叹息》《大腕》以及那部将他捧上亿元票房导演行列的《天下无贼》,大喇喇地占据着国内票房前三甲。
拥有了话语权的冯小刚,也从“冯裤子”变成了“小钢炮”。
他将垃圾电影产生的根由归咎于垃圾观众。
《私人订制》口碑遭遇滑铁卢,评分暴跌,冯小刚怒骂网友是“大尾巴狼”。
因为万达给《我不是潘金莲》排片少,于是公开发文质问万达,引来王思聪的正面刚。
怼记者、骂观众、惹资本,曾经唯唯诺诺的“冯裤子”就像是一种宣泄,不管不顾地要怒怼一切他看不惯的事情。
命运的馈赠,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而他跌下神坛的代表,就是“冯氏”电影不再受到追捧。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观众开玩笑
想当年,冯导说自己是“独孤求败”。
一如当初在《没完没了》的发布会上,冯小刚理直气壮地夸下过海口。
“进口大片,除了《泰坦尼克》,没有片子打败过我,《拯救大兵瑞恩》都输我几百万 ,包括成龙的片子。”
可这种唯我独尊的局面,后来日渐式微。
暂不说荧幕上逐渐被鲜肉小花占领,流行文化冲击,“京味诙谐”似乎不再像从前那般占领主场。
单单是从冯小刚自己身上来看,他的电影成绩也不似从前那般抗打。
《夜宴》可以看作是冯小刚野心勃勃转型的转型之作,堪堪及格的评分,正如网友所说,“冯小刚会讲故事,但《夜宴》本质和《无极》并无二样”。
而后,《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借助题材优势,赚了一波好口碑,但就深度和思考来看,似乎总是差那么一点。
《非诚勿扰》的回归,让大家又看着那么一点昔日“冯氏喜剧”的影子,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也让冯小刚找回了那么一点自信。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冯小刚代表着普通老百姓的口味:他拍什么,老百姓看什么;他的品味,就是大家的品味。
曾几何时,冯小刚曾信心满满地表示:“我的信心来自广大的观众,来自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喜好。”
就像冯小刚开始追求大场面,用明星堆砌出来的《夜宴》被诟病,口碑毁誉参半,开始从喜剧向严肃话题转变,大家依旧买账,冲的就是“冯小刚”这三个字。
哪怕他口出狂言,“小钢炮”炮轰各方,大家也只当是“名导都有脾气”,可这些包容的前提,是建立在冯小刚还能输出好电影的基础上。
玩归玩,闹归闹,冯小刚千不该万不该让观众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拿观众开玩笑。
作为一个从大院边缘出身的导演,冯小刚的憋屈当中始终绷着一股强烈的自负,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只会拍喜剧的人,有深度、有思考的电影,他一样可以拍得很好。
于是,一部倾其所有,呕心沥血的《一九四二》上映了。可惜,电影败走麦城,甚至连累到老东家华谊。
而后冯小刚再接再厉,拍了一部正儿八经的《我不是潘金莲》,却被人当成喜剧看。
加之后来与万达的过节,让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彻底被忽略了。
两部电影的接连扑街,让冯小刚相当难受“随便拍的电影,票房轻松过亿;好好拍的作品,反倒没人看了”。
为了弥补《一九四二》的亏空,亦或是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冯小刚拍了《私人订制》,票房轻轻松松就破7亿。
可冯小刚在领奖时的一句话,算是彻底伤了观众的心,他说:“《私人订制》是我随便拍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随便拍的,你们买账;我好好拍的,却没人看。”
此言一出,倒颇应和了当年他的那个“垃圾观众造就垃圾电影”的话。
其实早在他拍完《天下无贼》时,就有影评人说过:“冯小刚在透支他在观众中积累的信用。”
2017年,《芳华》14.23亿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为冯小刚持续的失利挽尊。
虽不复往日辉煌,但重整旗鼓的《芳华》也成了他成为商业片导演后的一个新的希冀。
只不过好景不长,《手机2》的立项,直接断送了冯小刚卷土重来的希望。
“阴阳合同”一事,直接把一群人都推上风口浪尖。
华谊股票大跌,赔了个底掉;范八亿星途尽毁;而冯小刚呢?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整个2019年,冯小刚几乎消失于公众视野,在舆论场里不见其身影。
在他未清空微博前,他在2019年的唯一一条动态,是宣传新片《只有芸知道》。
既不是贺岁档,也不是节假日的12月20日,《只有芸知道》悄然上映,安静得更像是冯小刚小心翼翼地试探。
《只有芸知道》最终票房定格在1.56亿,而同期的《误杀》和《叶问4》的票房双双破十亿。
事实证明,不合适的过分浪漫,给不了观众情绪高潮。
不满、焦虑、不解、无奈的情绪,充斥在冯小刚身上,彼时的他开始怀念起自己《天下无贼》时期的辉煌。
前二十年,冯小刚兢兢业业拍戏,认认真真骂人。
谁承想,名有了,钱赚了,到头来却要面对不如从前的现状。
就像他在《老炮儿》中饰演的“六爷”,外人依着面子依旧尊称一句“六爷”,可到了事儿上,却在新的话事人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落魄的现实告诉他:英雄迟暮,难复往昔。
甘心吗?当然不甘心!于是,冯小刚重操旧业,出走电影圈,转战电视圈。
可他没想到的是,电影市场没实现的梦,电视剧圈子同样没给他机会。
2020年7月,冯小刚拍摄电视剧《北辙南辕》的消息引起业内震动,一是因为距离冯导上次拍摄电视剧已经过了20多年。
另一方面,演艺圈暗藏一条阶级链:电影>电视剧>综艺,叱咤电影圈多年的冯小刚,竟然“下凡”重拍电视剧了。
本以为冯小刚会带来惊喜,可换来的却是惊吓,《北辙南辕》以悬浮、空洞的情节引起争议。
过去,自认没有对手的冯小刚,在自己擅长且舒适的领域转圈,他所做的所有突破,仍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发挥。
可当他跳出舒适圈,再回到曾经熟识的电视剧领域,差强人意的成绩都在证明着60多岁的冯小刚,拍不出好片子了,这也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
“后浪”猛进,冯小刚失灵了
从1998年“冯氏喜剧”开启了贺岁电影的时代,冯小刚之于华语电影的贡献不可否认。
他曾是华谊公司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是明星们纷纷争相想要合作的导演,是票房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那时,只要冯小刚在,便是最大的底气。
在国内的奖项竞争中,冯小刚取得了5次华表奖,2次金鸡奖,8次百花奖,3次金马奖,合计18座奖杯,仅次于“国师”张艺谋导演。
可是随着贺岁档的江山易主,冯小刚不再是以前的龙头老大。
2010年之前,年度十大电影排行中,冯小刚的名字出现过12次。在这以后,第五代导演的更迭以及草根导演的迅速崛起赶超了“前浪”。
观众仍旧需要电影,但不一定再是冯小刚的电影了。
今时不同往日,若干年后的冯小刚在“后浪”的裹挟和威胁下,终于还是被拍在了沙滩上。
说起如今大家对冯小刚的感觉,就像俩人谈了十多年的恋爱终于领证结婚了,可突然发现婚后生活两人该干嘛干嘛,没也谁不待见谁。
说好听了是相敬如宾,说实话其实就是不咸不淡的没劲了。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句台词出自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这又何尝不是他如今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