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和百视TV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将于近期与观众正式见面。这是国内首部以全国性考古发现来简述中国和中华文明创生故事的纪录片。节目组耗费400多个日夜,拍摄行程超过四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周多,拍摄全国考古遗址、考古工作站、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无数的努力都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何以中国”。
作为一个层次丰富、内容复杂的答案,《何以中国》第一季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将用8集的篇幅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由来,向大众讲述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而在纪录片正式开播之前,东方卫视将于今晚20:35推出《<何以中国>特别节目·考古写史大家谈》,由主持人袁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秦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以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一同带领观众,抢先感受这场一眼万年的历史回望。
近万年前的“骨笛”会发出怎样的回响?
如果说有什么艺术形式是能够超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直抵人心的,那音乐绝对是其中之一。近万年前,贾湖的先民曾在夕阳下吹奏骨龠。近万年后,相同的声音又再一次回响在中华大地上。这种看着像笛子的乐器其实是由大型猛禽的翅骨制作而成,异常规范的开孔方式令其能够演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因此,一出土便震撼全世界。节目现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刘正国与南京民族乐团青年笛龠演奏家于东波,将用一比一仿制的骨龠上演一场跨越近万年的演奏,究竟这近万年前的乐器,会发出怎样的回响呢?
一碗米饭如何影响一整个文明的发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驯化五谷到驯养家畜,不同的饮食方式不仅影响着不同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文明的一些特质,在早期农业选择吃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节目中,秦岭将从粮食、肉类、餐具等角度为观众分析农业的起源,以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5000年前就已经有“包邮区”?
得益于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物流生态链,长三角地区成为了全国独有的“包邮区”,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明显。而早在5000年前,处在“包邮区”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就进行过类似的“一体化”操作。“有一些精英分子,他会通过各种方式制定一些新的规范,比如说超越族群的等级制,然后通过一些方式为整个地区的人建立一个统一的信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长三角一体化’了。”专注于良渚文化考古的王宁远将从聚落的建立和发展为观众讲述良渚文化超越时代的神奇操作。
如果青铜器会说话
从青铜器说到统一国家的起源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体是对应于夏商周三代,这不是一个巧合,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青铜时代不仅是在世界上生产了数量上无与伦比的青铜器,而且青铜器还成为规定社会礼制的一个代言物。” 张昌平教授将从青铜礼器对于早期中原王朝的维系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辐射出发,帮助观众理解早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如何演绎一场横跨千年的服装秀?
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三国,在这段长达千年的时期内,中国的服装文化也经历了数次变迁。节目中,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将用一场横跨千年的服装秀,带领观众领略古人的“服饰流行文化”。
现场,身着东汉三国时期贵族女性裙襦装的考古体验官冯琳表示,穿上衣服的瞬间“那种端庄的古代大家闺秀的感觉就出来了”,仿佛通过服装便能与古人产生心灵上的感应。
跑遍全国《何以中国》到底有何不同?
作为首部以全国性考古发现来简述中国和中华文明创生故事的纪录片,《何以中国》带来了与以往考古纪录片不同的全景式展现方式。在圆桌会谈环节,秦岭表示《何以中国》希望通过展现实物资料的历史感,让文物自己讲述属于它的时代故事。张昌平则感慨导演组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考古材料的理解,呈现出了在博物馆都无法领略的场景。
究竟《何以中国》与以往的考古纪录片还有何不同之处?又将如何回答“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终极问题?更多精彩,尽在今晚20:35东方卫视《<何以中国>特别节目·考古写史大家谈》以及即将登陆东方卫视的八集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敬请期待。
解锁更多精彩视频↓↓
今晚20:35
《<何以中国>特别节目·
考古写史大家谈》
探寻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
强势关注